星期五, 1月 14, 2022

國內外中醫精準製藥與法規科學之開發現況

前言

       新藥開發可以找到治療疾病的方法,是為了爭取人類群體健康的新機會;而法規監管可以在安全性及倫理議題方面把關,是為了確保固有人類群體健康而努力。前者是油門,後者是煞車,人類文明的大車要能順利運行,這兩者皆不可有所偏廢。近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從抗原快篩試劑、唾液篩檢試劑、池化(pooling)核酸檢驗模式、mRNA疫苗、抗病毒藥都需要研發團隊及監管單位的協力合作,有效率地精準製藥才能挽救大量染疫患者的生命,減少醫療量能崩潰所造成的社會及經濟衝擊。


背景介紹

       談到精準製藥,承平時期的新藥開發標準流程需要透過概念發想、品質管控、臨床前測試、三期臨床試驗、藥證查驗登記及上市後監管等步驟,歷時長久且耗資甚鉅,以我的研究題目「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臨床試驗」來說,即是處於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然而在緊急危難發生之時,為了衡平利益及損害,適度的鬆綁法規,有條件的緊急許可成為可能的解方與選項。其中最安全快速的作法是「老藥新用」,也就是尋找新適應症(New indication),以新冠肺炎為而言,瑞德西偉及奎寧即是案例(雖然事後看來效果並不顯著)。細想New indication的概念,在中醫藥領域早已行之有年,將數個單方,以數種不同組成和比例水萃而成,即可成為一個全新的複方。在中國的學者專家也想到了老藥新用的法子,提出了以前用來治療SARS的中藥處方---連花清瘟膠囊,來治療新冠肺炎,該藥的主要成份為連翹、金銀花、炙麻黃、炒苦杏仁、石膏、板藍根、棉馬貫眾、魚腥草、廣藿香、大黃、紅景天、薄荷腦、甘草。先不論此方的療效如何,其為人詬病之處在品質管控未臻明確,不同產品品質良莠不齊,這也是難以取得藥證的主要原因。

      該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盡快提出療效顯著的新藥?這成為了促進人類群體健康的重要議題,也是現今全世界被病毒籠罩的人們所引頸企盼的熱門問題。身為中醫師,容我報告中醫藥的新藥開發進展。近年來,台灣中醫藥界,以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為首,也跟上腳步積極地投入新冠肺炎的新藥開發,期間當然也有賴於各國主管機關的肯定,才能促成「清冠一號」的問世,這又是一項開發者與監管者在精準製藥上的重大突破,其療效成果有待歷史及同行來做評斷,在此聚焦介紹其開發架構、品質管控及查驗登記取證策略。


清冠一號開發架構

       清冠一號的開發是採用Bedside to bench development Model的架構,其特色為具時效性,同時又可驗證品質及療效,是兼顧開發與監管的解決方案之一。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告新冠肺炎大流行的100天內,美國、日本及台灣以緊急授權許可瑞德西偉使用,同時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制定出臨床處方參考指引;大流行的200天內,清冠一號可由GMP藥廠在品質管控下生產製造,而莫納皮拉韋還要再多等一年半載才出現。

       這樣的開發架構,首次被蘇奕彰教授應用在中醫精準製藥上,此為一種「小步快跑」的開發策略,是尋找中藥複方New indication的合適模型。在固有的單方中,透過臨床經驗觀察發現有效的複方組合,經過品質管控後,再到實驗室做療效驗證,重複操作這個模式,由單一醫院逐漸放大至多中心的規模。雖不同於典型的三期臨床試驗,但是仍然在證實臨床試驗所關心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上不遺餘力。


傳統新藥開發與中醫精準製藥之比較:

研究試驗目的

傳統新藥開發

中醫精準製藥

試驗藥物安全性

Phase I

單一醫院臨床觀察證據

療效探索

PhaseII

單一醫院真實世界證據

確認安全、有效證據

Phase III (RCT)

多中心真實世界證據

藥證查驗登記

上市後追蹤

Phase IV

第一階段

臨床個案觀察

1-3

第二階段

實驗室驗證與品質管控

4-5

第三階段

美國歐盟外銷取證

6

第四階段

國內緊急授權取證

6

第五階段

上市後監測

7-8


清冠一號的品質管控

       台灣清冠一號不同於其他中藥新藥之處在於其有完善的品質管控,也就是解決如何將一個農產品轉化成一個工業製成品的過程。據開發者轉述,院內藥局調製劑清冠一號本來是缺少CMC的流程,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但再轉往藥廠製劑時,引進了指紋圖譜(fingerprinting method)的方式檢驗各項藥材的指標成分,提升各藥廠的成品一致性,並不局限於地道藥材的使用,這種科學方法也解決了原產地藥品供應短缺的問題,因為可以使用不同基源的藥材,也可以由台灣本地輔導農民栽植,這在市場需求劇增時,不至於落入供貨不足的窘境。另外,在藥廠製程上,也都要符合QMS標準,每個流程都要通過認證及監測,才予以授權製造,且保留撤銷權限。如此,院內製劑所觀察到的療效,才能落實在普羅大眾所取得的藥品當中,使主管機關管理能放心,民眾使用也更安心。


清冠一號的查驗登記取證策略

       台灣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對藥品的許可會對標先進國家的查驗標準,例如:美國、歐盟等。國內許多新藥會先到美國做臨床試驗,取得美國的認可後,再回頭台灣申請藥證,這是實務上常見的做法,據我所知中央研究院的新冠肺炎廣效疫苗即是一例。在清冠一號的取證策略上也是依循國際慣例,先取得台灣外銷許可證,到國際上獲得市場共識之後,收集臨床療效報告,再回來申請國內緊急授權專案使用。清冠一號快速獲得市場共識的原因自待不言,一個好的產品必須解決市場尚未被滿足的需求(medical unmet),根據時間表,當時缺少防止轉重症及的方法,且清冠一號定位精準明確,即是將其功效作用從中醫的語言「清熱解毒」轉譯成現代醫學的表達方式「減少免疫風暴及肺纖維化」,並以實驗室數據及臨床療效報告佐證。再來,中藥有個特殊之處,在各國的認定上,被歸類為藥品、補充品或保健品等,不一而足,所適用的法規不盡相同,且有些國家禁用麻黃等可能含有鴉片類成分的藥材,於是台灣清冠一號在最初設計之時,已檢視最嚴格的法規,並排除可能受到禁用的中藥材,減少後續的取證上的壁壘。以上便是清冠一號成功獲得官方緊急授權使用的關鍵。

      在上市後監測方面,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中醫藥產學被納入防疫指揮中心的麾下,以有條件的公費方式投入抗疫行動,只要符合要件的民眾可以使用官方免費提供的清冠一號,並負有通報副作用之義務,再加上個醫學中心及中醫基層診所幫民眾追蹤治療,主動監測相關病程發展,讓主管機關即時掌握,並交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做真實世界的公衛分析。

該如何推廣?

     「Bedside to bench development Model的開發架構值得推廣到更多中醫藥的精準製藥產業鏈。」蘇奕彰教授如是強調。我認為這是全世界開發者與監管者值得學習與認識的概念,所以這樣的開發模式已被寫成論文投稿到國際期刊,分享給世界知道。在新冠病毒不斷變種的Omicron後疫情時代,精準製藥的概念顯得更為重要,如果拘泥於傳統的新藥開發流程是不切實際的。蘇教授對未來提出願景,台灣清冠一號可治外感時疫之病證,在肺纖維化的防治上效果卓著,若能推廣使用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族群,那其市場價值將躍居百億美元之列。我想這也是精準製藥所帶來的外溢效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中醫嫻熟的治療原則,從「辨病論治」進到「辨證論治」的層次,再搭配Bedside to bench的療效驗證模式,個人化醫療的成果指日可待。


心得感想

       我的碩士研究題目即是探討中醫精準製藥的臨床試驗,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之中,記錄其中藥介入前後之臨床療效、免疫指標及脈波生理資訊,在不同體質的患者身上之變化。本所的訓練著重於臨床與學術層次,很感謝授課老師的安排,有機會參與相當豐富且結合產業實務面的本門課程,讓我知道我現階段在做的部分是在怎樣的大架構分工之中,未來有機會也可以朝著其他區塊精進發展並接軌,頓時覺得趣味盎然,我對專利佈局的相關課程極感興趣,希望有機會深入訪問原創者台灣清冠一號的專利策略,目前只得知冠名「台灣」二字,是為了區別及防範其他國家的模仿與變造之虞,頗有Made in Taiwan的光榮之感,是另一種台灣價值之所在。希望本課程可以延續,讓更多同學受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