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09, 2023

中醫脈診在異位性皮膚炎診察治療中的角色

/吳鑄峰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全球盛行率因地區而異,但估計影響高達20%的兒童和約3%的成人(Xue et al., 2022)。 它表現出一系列獨特的臨床特徵,包括劇烈瘙癢、紅斑和乾燥的皮膚斑塊,嚴重時會出現抓痕和苔蘚樣變。 這種情況通常影響年齡較大的兒童和成人的肢體彎曲部位,而嬰兒通常會涉及臉部和頭皮。此外,由於皮膚屏障受損,異位性皮膚炎可能使個體容易發生繼發性細菌、真菌或病毒性皮膚感染。此疾患具有複雜的病生理學,涉及遺傳因子、免疫失調和環境因素。第二型細胞激素IL-4、IL-13和IL-31直接活化感覺神經,進而促進搔癢(Langan et al., 2020)。 異常的免疫反應和受損的皮膚屏障功能會導致疾病的發展和惡化。為了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仰賴臨床評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進行皮膚點刺試驗(prick test)或斑貼試驗(patch test)等其他測試,以識別可能引發該疾病的潛在過敏原。必須將異位性皮膚炎與其他皮膚病做鑑別診斷,以便為患者提供適當的治療和緩解方式。 這種多方位的診察方式可準確診斷並指導患者採取適當的管理策略。


從公共衛生視角來看,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和預後面臨一些可能影響醫療保健規劃和資源分配的限制:

1. 疾病的異質性: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多種多樣,其臨床病程在個體間也存在顯著差異(Davis et al., 2022)。這種異質性使得預測疾病進展和在人群層面上確定適當的干預措施變得具有挑戰性。

2. 漏診與誤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漏診、誤診或到後期才確診,特別是症狀輕微的病例,這可能會導致治療延遲並因併發症而增加醫療費用。由於皮膚科醫師和專家的可近性不足,在公共衛生背景下進行準確診斷是具有挑戰的。

3. 對臨床評估的依賴: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評估,而臨床評估在醫療保健提供者之間可能沒有標準化。這種主觀性可能導致診斷和預後的變化。公共衛生措施往往難以確保大量診斷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4. 有限的生物標記:與某些疾病不同,異位性皮膚炎缺乏明確的生物標記來幫助診斷和預後(Villani et al., 2021)。這種缺失阻礙了有具體化的介入措施和個人化治療計劃的發展。

5. 有限的數據和監測:公共衛生工作需要強大的數據收集和監測系統。然而,有關AD盛行率、發病率和預後情形的數據可能有侷限,阻礙了評估疾病總體負擔和計劃適當介入措施的效力。

6. 疾病的慢性復發性: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疾病,難以根治。有效管理它需要長期策略和良好衛教。公共衛生計畫可能難以長期維持對受影響個人的持續支持和監測。

7. 資源分配:公共衛生資源是有限的,與其他健康問題相比,異位性皮膚炎可能不是最迫切的問題。 有限的資源可能會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管理和研究新藥的開發。

8. 社會經濟因素:異位性皮膚炎的影響可能因社會經濟因素而有很大差異,包括獲得醫療保健、生活條件和治療的機會。這些差異可能會影響診斷和預後,並加深公共衛生措施解決異位性皮膚炎問題的難度。


為了克服這些限制,公共衛生工作必須集中在提高疾病認識、標準化診斷標準、加強資料收集和監測,以及促進對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研究。應制定個人化的介入措施和支持系統,以應對此種慢性、異質性疾病所帶來的挑戰(Davis 等,2022)。


中醫脈診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中醫,脈搏被認為是身體內部平衡和健康的直接反映。 透過評估脈象特徵,例如:浮沉、遲數、節律和盛衰,中醫執業者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體質,並識別導致特定疾病的潛在潛在因素。當應用於異位性皮膚炎時(Liou et al., 2011),脈象診斷可以幫助中醫師評估潛在的陰陽失衡,例如熱、濕或血瘀,這些可能導致病情的發展和惡化。透過脈象診斷來識別這些模式,中醫師可以制定治療策略,包括針灸、中藥(Tan et al., 2013)、飲食建議和生活方式改變,以解決個別患者的具體病因。 雖然脈診可能無法取代既有的現代醫學診斷,但它補充了整體醫學的認識,透過解決症狀及其潛在的失衡,提供精準治療和整合照護措施。


總而言之,中醫脈診在幫助監測異位性皮膚炎的疾病活動方面顯示出良好的前景。雖然中醫脈象診斷可能不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獨立診斷工具,但它可以為身體的整體健康和失衡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這種古老的診斷技術與現代醫學評估結合使用,可以增強我們對複雜疾病的理解,並有可能帶來更有效的個人化治療策略。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之間的進一步研究和合作可以進一步闡明中醫脈診在監測和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方面的效用。


參考文獻

1. Davis, D. M. R., Drucker, A. M., Alikhan, A., Bercovitch, L., Cohen, D. E., Darr, J. M., Eichenfield, L. F., Frazer-Green, L., Paller, A. S., Silverberg, J. I., Singh, A. M., & Sidbury, R. (2022).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Guidelines: Awareness of co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atopic dermatitis in adults. J Am Acad Dermatol, 86(6), 1335-1336 e1318. https://doi.org/10.1016/j.jaad.2022.01.009 

2. Langan, S. M., Irvine, A. D., & Weidinger, S. (2020). Atopic dermatitis. Lancet, 396(10247), 345-36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286-1 

3. Liou, J. M., Huang, C. M., Chiu, C. C., Wang, H. S., Liao, Y. T., Peng, Y. C., Cheng, Y. C., Liang, S. J., Lin, J. G., & Chen, F. J. (2011). Differences in pulse spectrum analysis between atopic dermatitis and nonatopic healthy children.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17(4), 325-328. https://doi.org/10.1089/acm.2010.0101 

4. Tan, H. Y., Zhang, A. L., Chen, D., Xue, C. C., & Lenon, G. B. (2013).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atopic derm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Acad Dermatol, 69(2), 295-304. https://doi.org/10.1016/j.jaad.2013.01.019 

5. Villani, A. P., Pavel, A. B., Wu, J., Fernandes, M., Maari, C., Saint-Cyr Proulx, E., Jack, C., Glickman, J., Choi, S., He, H., Ungar, B., Estrada, Y., Kameyama, N., Zhang, N., Gonzales, J., Tardif, J. C., Krueger, J. G., Bissonnette, R., & Guttman-Yassky, E. (2021). Vascular inflammation in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Th2 response. Allergy, 76(10), 3107-3121. https://doi.org/10.1111/all.14859 

6. Xue, Y., Bao, W., Zhou, J., Zhao, Q. L., Hong, S. Z., Ren, J., Yang, B. C., Wang, P., Yin, B., Chu, C. C., Liu, G., & Jia, C. Y. (2022). Global Burden, Incidence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for Dermatitis: A Systema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1990-2019.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12, 861053. https://doi.org/10.3389/fcimb.2022.8610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