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成因主要分為三大面向:表皮基因缺陷、環境刺激、免疫失調。外來髒污或過敏原通過受損的表皮細胞進入體內,誘發一連串的神經免疫反應產生IL-4、IL-13、IL-31,經由感覺神經受器通知大腦中樞,引發搔癢的感覺。中醫認為外在環境與人的稟賦確實會交互影響,對於病情的發展,兩者皆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2022年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ssociation)在臨床指引中建議跨領域專業介入評估異膚患者的臨床需求,包含:自體免疫、內分泌、心血管及心理等專家。臨床醫師在擬定治療方案時,宜檢視患者是否有其他發炎性共病症需治療,才得以有效改善病情。有趣的是,這項觀點與中醫師對人體的整體治療思維不謀而合。異位性皮膚炎的照護重點在於皮膚保濕、環境恆溫、避免攝食發炎性飲食、減少接觸過敏原與清除表皮的致病菌。除了西醫治療以外,若能配合中醫治療效果更佳,有任何治療方面的需求,建議諮詢您的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