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26, 2018

《The Road to Character》:謙遜是西方社會心目中的崇高品格



讀書摘要


不重視品格有何害處?

       如果我們沒有認真看待人類天性中屬於亞當二號1的一面,很容易陷入「在道德層面打馬虎眼」還自鳴得意的處境,會用得過且過的方式看待自己。你會跟著慾望隨波逐流,只要沒有明顯傷害到其他人,你都會接受自己的一切行為;你會認為只要生活周遭的人似乎對你有些好感,你就一定配得上好人的封號。長此以往,你將會慢慢變成另一個比原本想像中還要不堪的你,在真實的你與想像中的你之間拉出一道讓人感到羞愧的鴻溝。

精英社會的功利主義、工具性思維,可能扭曲此種神聖的羈絆—親子關係。
 
      有些家長表達愛的方式,會在不自覺中引導孩子發展出他們認為有助於孩子獲得成就與幸福的行為。……父母的愛戀成為論功行賞的獎賞,他不是單純的「我愛你」,而是「當你在我心中的天秤保持平衡,我才愛你;當你達到我的標準,我才給你讚美與關懷。」……有些孩子認為,這種論功行賞的愛是天經地義的。父母的認可與不認可潛藏在語言表象的深處,另人察覺不到。孩子愈來愈相信,他們必須表現某些行為,才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而者個想法對他們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在內心深處孩子常懼怕會失去自己在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際關係。……這種有條件的愛就像是一種強酸,腐蝕孩子的內在準則,使他們對於自己的興趣、事業、婚姻與人生,失去做決定的能力。

對道德的領悟大多發生在觸動人心的時候
 
      當接觸到另我們景仰或推崇的對象時,比如那些自律自控、堅持不懈、能獨當一面、有勇有謀、懂得反躬自省、有責任感、會獨立思考、講承諾、追求自由的人,我們自然會在有意無意之間試著改變生活方式,見賢思齊。……心靈的啟發無法在課堂中以知識傳授方式,讓學生透過機械化的筆記摘要中學會。若要擁有良善、慧黠的心靈,只能用一輩子的時間辛勤的往內心挖掘,並設法療癒生命中的創傷。

由謙遜而產生的智慧
 
      透過謙遜可看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智慧結晶,一如心理學家康納曼曾經寫過一段文字:「我們似乎能夠永遠毫無節制的輕忽自己的無知。」謙遜是曉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情不知道,而且自己知道的很多事情可能來自被扭曲誤解的自覺。……通常有智慧的人,都能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人類天性中普遍存在的偏見與過度自信的傾向。如果採取最完整的定義,表現在智識上的謙遜,形同超脫自我卻又能一針見血的自覺能力。

通往品格之路

       對自我天性保持謙遜的人也可以說是現實的道德主義者。他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發軔於「曲木人性」2,認同曲木人性學派的人會坦然接受自缺點,並且認為建立人格的方式就是不斷對抗自己的缺點……謙卑使我們更了解自己。當我們承認自己搞砸了,並感受到自己多麼大的限制,我們會發現自己正面臨挑戰,有個強敵正等著我們去戰勝與超越它。……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渺小,他全心全意追隨超越個人的崇高理想與信念。他可能有時無法實踐自己的信念或決心,但會懺悔,得到救贖,然後再試一次,這個過程未他的失敗帶來尊嚴。他的勝利遵循一個相同的曲線:從挫敗,到認清現況,再到救贖。墜落到視野的山谷,然後躍升到高地。這是獲得美麗人生的謙卑途徑。

經論云:"所言修者,為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1:亞當一號代表職涯導向,人類本質具有企圖心的那一面;亞當二號希望擁有親密的情感,願意為他人自我犧牲。
2:曲木人性,出自康德哲學家名言:「以曲木人性做為出發點,就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是天經地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