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社會學家看來,人的行為的“酷”的意思,是“積極正面的反叛” —— 是“對不合理的主流的一次正當的打破”。
酷,體現了一種自由獨立的精神,一種反抗精神。但是“酷”也有個約束,那就是必須是“正當的”。“你還年輕,往後站”。
一個有爆炸物的現場,年輕警察想進前查看,他的搭檔,一位老警察,對他說了這句話。這句話似乎談不上“違反”了什麼東西,但是跟美國人說的“酷”一樣,有一種英雄主義 —— 別人沒指望他這麼干,他幹了。
一個名人訪談中,記者問:你為什麼從事喜劇行業?回答是:人們總是嘲笑我,所以我想,去他媽的,干脆收他們點兒錢!—— 這就是明顯的反抗精神,你們都認為我不能這麼幹,你們都錯了,我非得這麼幹。
所以戴森建議,如果你想培養小孩當科學家,不要對他宣傳什麼西方文化,你應該首先培養他的反叛精神!當然這個反叛不是說非得去反政府反社會,而是讓他對現狀持有一種不滿的情緒。現實世界有太多的虛假、醜陋、貧困和不平等!從這個心態出發,才是最正宗的搞科學的態度。
好了,那我們可不可以這麼說,你們科學家在世界各地都是誰也不服,那你們總“服”科學吧?各國的科學家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科學共同體”,就好像天主教會一樣一家獨大,是不是這麼一個情況呢?
不是!事實上,如果真的存在什麼“科學共同體”,真正的科學家就應該反叛這個共同體。
一個名人訪談中,記者問:你為什麼從事喜劇行業?回答是:人們總是嘲笑我,所以我想,去他媽的,干脆收他們點兒錢!—— 這就是明顯的反抗精神,你們都認為我不能這麼幹,你們都錯了,我非得這麼幹。
科學,原本是反叛的產物。
現在有人認為科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還有人說是基督教的產物,戴森根本不承認什麼“西方科學”。科學家在世界各地都專門反對當地文化。阿拉伯人搞科學,反叛了阿拉伯文化;日本人搞科學,反叛了日本文化;歐洲人搞科學,也在反抗“歐洲傳統文化”。科學家從來都是反叛者。愛因斯坦從小在學校就不受老師待見,作為德國人也不熱愛“德國文化”。科學家們唯一敬畏的,只有大自然。
所以戴森建議,如果你想培養小孩當科學家,不要對他宣傳什麼西方文化,你應該首先培養他的反叛精神!當然這個反叛不是說非得去反政府反社會,而是讓他對現狀持有一種不滿的情緒。現實世界有太多的虛假、醜陋、貧困和不平等!從這個心態出發,才是最正宗的搞科學的態度。
好了,那我們可不可以這麼說,你們科學家在世界各地都是誰也不服,那你們總“服”科學吧?各國的科學家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科學共同體”,就好像天主教會一樣一家獨大,是不是這麼一個情況呢?
不是!事實上,如果真的存在什麼“科學共同體”,真正的科學家就應該反叛這個共同體。
本文節錄自萬維剛精英日課—通往品格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