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是一種美德。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美德。
以我的閱讀經驗來看,“謙卑”在英文世界被越拔越高,已經到了精英人士最值得擁有的美德中排名第一的位置。
社會科學作家梅麗莎·達爾(Melissa Dahl)在 Aeon 上的一篇文章,她也講了“自我關懷”,但是她把“自我關懷”中的那個“朋友”,用“別人”代替。
“別人”,是個更中性的詞。這麼一替換,就等於說看待自己就好像看待別人一樣。如果按這麼理解,那“自我關懷”也許更應該叫“自我不關懷”。事實是你跟別人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你犯過愚蠢的錯誤,別人也犯過愚蠢的錯誤,每個人都差不多。
真正的謙卑不是故作姿態,其實是理性的思考的必然。我們專欄以前有篇文章叫《不特殊論者》,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真的理解科學知識,你會注意到地球在宇宙中、生命在自然界、人在生物界、你在人群中,都不特殊。
你當然很重要,但是別人也重要。有這樣的謙卑態度,人的情緒就會特別穩定,就不會進退失據。達爾引用了一項研究,說通過回憶自己在高中時候的尷尬時刻 —— 並且意識到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刻 —— 然後一笑了之,能培養這種謙卑意識。
那我們作為大人,是不是也有同樣幼稚的想法呢?我們是不是也會不自覺地認為世界應該繞著自己轉呢?別人跟你信仰不同,你就要打擊;別人跟你政治觀點不一樣,你就想控制。如果你有點宇宙學視角,你可能會覺得人跟人的區別不但不是壞事,反而還值得珍視。
探索宇宙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物質好處,也可能純粹是因為有趣。但是泰森說,探索宇宙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讓我們保持把眼光放遠的態度。
如果你只看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你慢慢總會認為世界就應該繞著你轉,你一定會變得無知和自大。願意向外探索,實在是事關謙卑的美德。
本文節錄自萬維剛精英日課—通往品格之路
社會科學作家梅麗莎·達爾(Melissa Dahl)在 Aeon 上的一篇文章,她也講了“自我關懷”,但是她把“自我關懷”中的那個“朋友”,用“別人”代替。
“別人”,是個更中性的詞。這麼一替換,就等於說看待自己就好像看待別人一樣。如果按這麼理解,那“自我關懷”也許更應該叫“自我不關懷”。事實是你跟別人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你犯過愚蠢的錯誤,別人也犯過愚蠢的錯誤,每個人都差不多。
真正的謙卑不是故作姿態,其實是理性的思考的必然。我們專欄以前有篇文章叫《不特殊論者》,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真的理解科學知識,你會注意到地球在宇宙中、生命在自然界、人在生物界、你在人群中,都不特殊。
你當然很重要,但是別人也重要。有這樣的謙卑態度,人的情緒就會特別穩定,就不會進退失據。達爾引用了一項研究,說通過回憶自己在高中時候的尷尬時刻 —— 並且意識到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刻 —— 然後一笑了之,能培養這種謙卑意識。
怎樣才是一個好的指揮官?威林克首先想到的是“謙卑”。
威林克回到本土負責整個西海岸海豹突擊隊的訓練,他故意用超高難度的環境和任務壓迫部隊,一直到把所有隊伍都壓垮為止 —— 其中一項重點考察就是看各個小隊的指揮官怎麼反應,不行的就淘汰。
威林克發現,最後被淘汰的指揮官,幾乎沒有人是因為軍事技術或者體能不行,而都是領導力不行。其中最缺乏的一個素質,就是謙卑。
這裡“謙卑”對應的英文是 humility 和 humble,並不是說對領導畢恭畢敬的意思,而是你這個人聽得進去別人的話,有開放的頭腦,能時刻學習。
訓練任務是故意讓所有隊伍都失敗。有謙卑素質的指揮官回來,首先把責任歸於自己。是我沒控制好,我輸了,咱們能不能復盤一下,看看我哪個地方做的不對。然後你給他指出不足,他馬上記在筆記本上。
而對比之下,傲慢自大的指揮官回來先指責別人,反正自己沒錯,他好像什麼都知道 —— 其實他連誠實的自我評估都做不到。
那威林克是怎麼自我評估的呢?這個方法我在別的地方也看到過,非常值得借鑒 —— 那就是你要以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旁觀自己。
你正在做這件事,但是你能夠時不時的跳出自己的身體,去觀察你自己:我是不是生氣了?我是不是太感情用事了?我是不是反應過度了?
這個其實就有點像咱們中國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等於是自己給自己提供即時反饋。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這要求你在即使投入全部身心的情況下,仍然能在心裡保持一個冷靜的聲音,給自己提個醒。我看這大概就是“謙卑”的最高境界。
威林克發現,最後被淘汰的指揮官,幾乎沒有人是因為軍事技術或者體能不行,而都是領導力不行。其中最缺乏的一個素質,就是謙卑。
這裡“謙卑”對應的英文是 humility 和 humble,並不是說對領導畢恭畢敬的意思,而是你這個人聽得進去別人的話,有開放的頭腦,能時刻學習。
訓練任務是故意讓所有隊伍都失敗。有謙卑素質的指揮官回來,首先把責任歸於自己。是我沒控制好,我輸了,咱們能不能復盤一下,看看我哪個地方做的不對。然後你給他指出不足,他馬上記在筆記本上。
而對比之下,傲慢自大的指揮官回來先指責別人,反正自己沒錯,他好像什麼都知道 —— 其實他連誠實的自我評估都做不到。
那威林克是怎麼自我評估的呢?這個方法我在別的地方也看到過,非常值得借鑒 —— 那就是你要以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旁觀自己。
你正在做這件事,但是你能夠時不時的跳出自己的身體,去觀察你自己:我是不是生氣了?我是不是太感情用事了?我是不是反應過度了?
這個其實就有點像咱們中國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等於是自己給自己提供即時反饋。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這要求你在即使投入全部身心的情況下,仍然能在心裡保持一個冷靜的聲音,給自己提個醒。我看這大概就是“謙卑”的最高境界。
宇宙學視角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讓我們謙卑一點。
泰森說,比如你觀察小孩。小孩總是把身邊身邊一點小事兒當成天大的事兒。玩具壞了,他就哭鬧。膝蓋擦破一點皮,他就大喊大叫。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因為他們經驗太少,不知道世界上有比這些大得多的事兒。那我們作為大人,是不是也有同樣幼稚的想法呢?我們是不是也會不自覺地認為世界應該繞著自己轉呢?別人跟你信仰不同,你就要打擊;別人跟你政治觀點不一樣,你就想控制。如果你有點宇宙學視角,你可能會覺得人跟人的區別不但不是壞事,反而還值得珍視。
探索宇宙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物質好處,也可能純粹是因為有趣。但是泰森說,探索宇宙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讓我們保持把眼光放遠的態度。
如果你只看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你慢慢總會認為世界就應該繞著你轉,你一定會變得無知和自大。願意向外探索,實在是事關謙卑的美德。
本文節錄自萬維剛精英日課—通往品格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