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13, 2017

運用科學方法獲得健康

現代醫學是什麼?

一般人鮮少探究如何獲得本來就擁有的健康,多數在想怎樣避免病痛?而現代醫學是我們認為最穩固的一座靠山,但是你真的了解它?

快速理解現代醫學的三個法則

《The Laws of Medicine》一書,作者Dr. Siddhartha Mukherjee,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這本書總結了醫學的三個法則,可以幫助我們對現代醫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The First Law: A Strong Intuition is Much More Powerful Than A Weak Test
第一個法則,先備知識很重要,也就是在經驗觀察之前的知識,比如直覺就是一種。你可能會問,醫學是一門科學,醫生可以根據各種檢測結果來診斷病情,為什麼還要用直覺呢?因為檢測是有不足之處的,完全依賴檢測結果,可能會導致誤診。
比如說,每一個醫學檢測,都存在偽陽性率和偽陰性率。所謂偽陽性,就是沒病,但是檢測結果顯示有病。偽陰性正好相反,有病但是檢測結果正常。如果醫生沒有先備知識卻盡信檢驗數據,就會誤診。書裡舉了個例子,假設檢測艾滋病毒,對於每一個呈陽性的檢測結果,只有50%的概率能證明這位患者確實感染了病毒。但是如果醫生具備先驗知識,先篩選出一些高風險的病人,然後再讓這些病人進行艾滋病檢查,檢查的准確率就能提升到95%。

這其實是貝氏定理在醫學檢測的應用。所謂貝氏定理,簡單來說,就是在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通過微調不斷逼近事實真相。比如一位攜帶乳腺癌1號基因的女性,是不是應該切除乳房呢?回答是或者否都不合適,要通過一系列條件來進行判斷。比如應該了解這位女性的母親或者祖母有沒有得過乳腺癌,有沒有其他風險因素等等。在具體診斷時,醫生的先驗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The Second Law: "Normals" Are Often Abnormal
第二個法則,不要忽視例外。每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問題,都能指出醫學理解上的缺陷。只要存在現有的框架無法解釋的例外,就必然有改進的空間。

比如說,2009年一位癌症科學家開始了一個研究項目,研究那些治療癌症的藥物,為什麼能在某些病人身上起作用。像臨床實驗發現,44位膀胱癌晚期的病人服用了一種藥物,沒有明顯反應,但是45號病人服用以後,腫瘤基本治好了。這位科學家推斷,這可能跟基因有關。他重新排列了45號病人的腫瘤樣本基因,找出對藥物產生反應的變異基因。然後再對一群得了同樣疾病的病人進行基因排列,發現對藥物有反應的病人,有同樣的變異基因。後續的研究就可以驗證基因和藥物的關系,還可能研制出新的藥品。

所以,不符合既定疾病模型的數據別具意義,能幫助人類挖掘更深層次的規律。

The Third Law: For Every Perfect Medical Experiment, There is A Perfect Human Bias
第三個法則,要盡力避免偏見。醫學中需要大量實驗,在實驗中如果不能避免偏見,就會導致研究結果只能在實驗室中成立,而無法運用在實際醫療過程中。

很多偏見是無意識的。比如這樣一個案例,醫學研究員的腫瘤學研究要進行3年,3年之後,這批研究員畢業了,會把自己的病人分成兩撥,一部分交給下一批研究員,另一部分交給醫院的主治醫師。有個要求,就是分給新研究員的病人,要有“科研價值”。這導致了新研究員接手的病人,都是對藥物有反應的。這樣,研究員會認為這種藥物療效很好,可能改變癌症治療現狀。實際上總體反應很差,只能達到預期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分配病人的方式主觀上是沒有偏見的,但是客觀上導致了研究員對藥效的誤判。

書裡說,新的醫療技術需要更多人類的評判和理解來讓研究有意義,這會產生更多的偏見。但是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種可以完全避免偏見的方法,只能仔細解讀。

最後總結一下,現代醫學有三條法則,第一,先備知識很重要;第二,不要忽視例外;第三,盡力避免偏見。但是這三條法則都是受到人類知識的限制和約束的,不確定性和約束性在醫學裡廣泛存在。理解了這三條法則,對於我們認識現代醫學很有幫助。

醫學的要義是運用科學方法獲得健康,而非迷信研究結論

研究所的核心價值是,科學方法、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我的研究主題是中醫皮膚疾病,意識不斷運用科學方法,結合中醫的先輩知識,來觀察、假設、驗證...嘗試補足現代醫學尚未完備之處。李世滄老師曾說:「醫學可以是科學,但不能像科學那樣簡單。」畢竟裡頭參雜許多人的因素,進而產生許多例外。依我看,醫學有以下幾點特色:需要有根據的猜測、病人不會照著書本生病、醫學研究的實驗設計常有偏誤(bias)。換句話說,相較數學、物理學,醫學是一門相對年輕的科學,是研究個案、總結成敗的一門學問。

運用科學方法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避免思維偏誤,逼近真實的因果關係,這時候才談得上「藥到病除」或「獲得健康」。

醫學要考慮的還真多,有沒有一般人可以依循的辦法

得到和判斷正確答案並不簡單,首先要學會辨別醫學新聞,萬維鋼老師給出了一個具體作法:看新聞不如看論文,看一篇論文不如把多篇論文綜合在一起看(稱為 meta-analysis),即使這樣還是不能找到100%正確的答案。我的解讀是兼聽則明,不要抓死某個說法不放,有附上論文出處的報導比沒附的要好。

再者,醫生的說法也要仔細聽明白,有些課題是患者需要注意並且仔細了解的,在健康內參中我將一一講清楚說明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