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26, 2017

讀萬卷書所學何事?

萬維鋼答熊逸:說精英,誰是精英?

以下節錄自《精英日課》內容

讀書和精英到底有多大關係?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學習摘要

普通人對精英的理解是,掌握核心資源,在食物鏈上排序靠前的人。

美國精英家族

食物鏈、智識鏈和幸福鏈

食物鏈上的排名不可控,很大程度取決於運氣。李斯說:人有了資源,才能有恃無恐。熊逸說這最多只是滿足安全的層次。

智識鏈,智識也就是三觀—對世界正確的認識,對人生合理的安排,知道什麼東西是好東西;也是歷史經驗和做事的方法。這部分成本低,條件少,每個人都可追求,讀書就是提高智識水平最簡單直接的辦法。

幸福鏈,也就是追求自我實現,感到一個使命在召喚,認為自己應該幹這件事才幸福。

智識水平高的人,不擔心在食物鏈上的水平排名低,給他們機會就會上去,實在沒機會還可以培養下一代。


自由、代價和大事

除了追求食物鏈的排序,精英還可以選擇追求自由,即避免被役使的能力,因其所學的自由技藝是是一套統治者和“拒絕被統治者”的學問。相對於普通人,精英更相信規則、更能跟陌生人合作、更善於抽象理解概念、更願意探索未知、更能承擔風險……正因為他們有這也特質,因此享有做決策的能力,而不會任人擺佈,活成一個計算機的算法。

而過份地追求食物鏈上的排序,會陷入一個無限迴圈,縱使擁有再大的名利,前方永遠有更大的目標,根據邊際成本,排名越高所需要的正回饋越大,最終必然以失望收場,這就是排名代價。不妨回頭考慮一下收益—追求幸福鏈,有研究指出最高級的幸福感來自“Being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如果認為這件事特別值得幹,那付出些代價也是合理的。

做大事,較有機會同時提升食物鏈和幸福鏈的名次,而提升智識水平特別有利於做大事,所以還得多讀書。


The Gate's Note 2014 Book list


反思

這個邏輯可有趣了,究竟是為了提升食物鏈上的排名和追求幸福感而培養智識,所以去找一件大事做,還是為了做大事而需要擁有相應的智識,因而贏得排名。如果搞不明白,忙了半輩子還是一事無成。

假如看完得到的結論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排名,那我趕緊去看書,然後找一件大事做吧!你可能掉進三個大坑:倒因為果、不肯積累和向外求。

不明因果關係,就像沒有對症下藥,病是不會好的。讀書時期,我們大概碰過兩種同學,一種每天努力唸書,希望取得好成績,以搏得師長父母的肯定,確實,最後他們也拿到了好成績,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另一種為了解決同學們的課業問題,努力聽懂老師的授課內容與教學方法,以便回頭講解給不會的同學聽,最後也獲得不錯的成績,究竟哪個人跟班上建立更友善的關係?


讀書是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跟隨前人,又不拘泥於前人。

讀書也是如此,為了解決問題,會發現自己智識淺薄,會促使自己不斷開發心智,更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才能達到所謂的「讀書,自有一分樂趣在其中,一分辛苦自有一分收穫」,唯有解決自己的問題,才能推己及人去做一件實在的大事;為了提升地位而追求智識,去做的大事大多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空泛殼子,甚者對社會有百害而無一利。

不肯積累說穿了就是你還沒有足夠的智識,不相信你眼前的努力是會有收穫的,所以焦躁不安,想要急求結果。讀書哪裏能馬上提升排名,快速變現,能變現的智識份子是因為他們早就積累很久,只是現在時候到了。反之,只要肯堅持,時間的N次方是很可觀的。

向外求要說的是我們根本搞錯對象了。讀書是塊磨刀石,磨練的是自己的心智,不是累積點數,可以兌換獎品。讀書只是一種提升智識的辦法,另一種是做事,做事雖然難度比較高,但或許比較快,這也是符合力矩的物理原理。這兩者都是一種向內求的過程,切記要忙再點上,磨一點,是一點,但沒磨到就是沒有。觀察和閱讀,是擴充有限的自我經驗的最好手段。


好好生活,多觀察思考,帶著問題去讀書去做事,讀書是為了把人生過的更漂亮。


Take Home Messages:

  1. 閱讀扎根
  2. 好書
  3. 跟好會讀書的人

「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