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摘要
聖人長怎樣?![]() |
禪讓的帝堯 |
看起來一點都不有趣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崇仰的聖人,以儒家來說,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為傳續儒門道統的聖人之代表。其中孔子又被尊為集大成的「至聖」。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 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外國學者怎麼定位中國的聖賢
唐獎的漢學獎得主狄培理教授一生致力於儒學現代研究[註1],幫我們勾勒出儒家聖賢的輪廓。以下擷錄一段2016唐獎對狄培理的簡介:
狄教授強調中國雖乏西方意義下的「自由主義」,但並非不重視「自由」。他認為明代理學尤其保存了「自由傾向」(liberal tendencies)的各種價值,驅使眾多儒家與新儒家的「君子」在史上以所謂「先知的聲音」(prophetic voice)反抗濫用政治力量。
儒家典籍樹立的「內聖外王」難以實現,必賴「君子」在君主和人民間扮演中介角色,可惜只向君主傳達先知的聲音,卻彀不上人民百姓。
[註1]
狄琣理教授希望藉由中國歷史內部理解中國問題,擺脫由西方理論和價值來重估中國政治制度。1990年出版的《為己之學》(Learning for One's Self: Essays on the Individual in Neo-Confucian)中,狄教授便擬在儒家式的人格修養和西方的個人主義間找出彼此可以共通之處。並抱持開放而多元的文化主義,認為不同文化傳統間需要溝通、對話,努力於異中求同,方能彰顯人權和公民社會的價值,解決世界上的各種危機。「克己復禮」、「理一分殊」的儒家教誨,在今日依然適用。1988年出版的《東亞文明:五個階段的對話》中,狄培理教授便分析過東亞不同文明的開展與交流,同時也對東西間的對話提出建言,謀求不同文明的對話。解決世界亂局,他認為捨此別無良方,而這是他為學的目標與理想。
總之,儒家聖賢的角色是「內聖外王」,君王的楷模,百姓的依護。而君子是理想聖賢的傳遞者。
狄琣理教授希望藉由中國歷史內部理解中國問題,擺脫由西方理論和價值來重估中國政治制度。1990年出版的《為己之學》(Learning for One's Self: Essays on the Individual in Neo-Confucian)中,狄教授便擬在儒家式的人格修養和西方的個人主義間找出彼此可以共通之處。並抱持開放而多元的文化主義,認為不同文化傳統間需要溝通、對話,努力於異中求同,方能彰顯人權和公民社會的價值,解決世界上的各種危機。「克己復禮」、「理一分殊」的儒家教誨,在今日依然適用。1988年出版的《東亞文明:五個階段的對話》中,狄培理教授便分析過東亞不同文明的開展與交流,同時也對東西間的對話提出建言,謀求不同文明的對話。解決世界亂局,他認為捨此別無良方,而這是他為學的目標與理想。
總之,儒家聖賢的角色是「內聖外王」,君王的楷模,百姓的依護。而君子是理想聖賢的傳遞者。
在現代社會,這條路根本就不是給普通人准備的。普通人的上限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你只要根據社會給你的設定,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好,對社會給你的各種經濟學刺激做出合理反應就可以了。你左右不了世界,世界也不擔心被你搞壞。
只有那些想要辦大事的人才需要品格。因為這樣的人不能單靠本能反應行事。
他們需要動用自由意志去做決策,而且他們的決策會對世界產生影響。他們不能因為自己恰好不喜歡哪個國家就不讓哪個國家進入聯盟,他們不能因為自己恰好喜歡哪一派理論就按哪派理論制定政策,他們不能因為這麼做恰好對自己最有利而不顧整體利益。他們願意為心中的大事犧牲。
這些精英人物知道自己的條件有多麼幸運。他們不敢濫用權力,不敢不為普通人服務,也不敢像普通人那樣生活 — 他們就如同《易經》中說的那樣,“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你必須在通往品格之路上反復打磨,跟自己的本能反應做各種鬥爭,才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物。
反思
- 聖人不是一開始就很崇高,也不是自命清高,恰是因為了解自己始終還有不足,所以特別謙卑。
- 審時而度勢才是聖,其決策是為了眾人的福祉而做的。
- 不是因為聖人道德標準高,而要師法,而是因為照著聖人的方法做才會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